第51章 第五次直播后续

    做研究嘛,就要大胆假设小心取证。

    所以伍爱华这番也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

    具体表现在,想到直播可能会通地府这个假设,伍爱华就说了出来。

    听到伍爱华的假设,领导“emm”了一声。

    确实啊,既然那头都有可能是古代人了,为什么不能是死去后住在地府的古代人呢?

    什么?你问为什么都在地府了还不知道后面的发展?

    那不是很正常?谁知道地府怎么划分活动区域的?

    于是,继外国势力、外星人、平行世界、古代人之后,领导在猜测的清单上又加上了灵异类。

    这时候,来开小会的伍爱护也知道了大家提出的猜测可能——甚至人家的猜测更加有理有据。

    “根据我们的分析报告,对弹幕中的内容、时间、频次进行了分析,确定应当不是机器人自动发弹幕,也不是外国势力伪装,如果排除所有不可能,那么不管答案多离谱,应当都是那个可能——这个直播真的有几百亿个人,或者说几百亿个智慧生命在观看。”

    “大家都明白,蓝星上是没有这么多人的。”

    这话说完,伍爱华只觉得头皮发麻:“对方为什么会选择我?”

    “好问题!”领导说着,示意经办人员。

    “这个问题我们都思考过,”经办人员说道:“经过对比分析,我们总结了你和其他博主的异同,目前数据展示无法推测出准确结论,但是我们有七成的信心,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你是一个不收任何打赏钱财的法制史类别博主。”

    伍爱华:……“法制史类博主应该本来就没几个吧?我这是小众赛道。”

    “所以对方很可能是因为没得选,最终权衡利弊之后选择了你。”经办人员虽然话说的委婉,但是也扎心,这不就是在说对方在矮子里面拔高个儿嘛?

    伍爱华拒绝相信这个可能:“七成的话,还不能确定吗?”

    “可能需要等到下一次直播,获取更多数据了。”

    伍爱华点头之后,又忍不住问道:“可是我不明白,对方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总结了你之前被引导打断的地方,主要都是涉及到体制问题、政治问题、民生问题,所以推测对方可能是在防止你输出太多类似观点。”

    “以目前概率最大的古代位面为假设,对方应该是为了杜绝你这些话语影响社会稳定。”

    伍爱华本来一直在点头,但是看到发到自己手上的问题概括,不解地问道:“别的也就算了,为什么表哥表妹之类的问题也会被禁止?”

    工作人员沉默了一瞬,而后对伍爱华说道:“因为古代表亲成婚盛行,我们猜测,如果这事落实的话,那么很多联姻会被拆散,很多原本应该出生的大佬也不会再出生,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安定元素。”

    伍爱华更加不能理解:“那难道就为了一些名人,就要冒着许多孩子生而多病残疾的风险?谁知道那些名人有多少死去的兄弟姐妹?”

    “这也就涉及了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工作人员说着:“目前看来,肯定不是为了什么拯救苍生,更不是打算大规模改变历史。”

    毕竟让名人生不出来,是让历史偏差的最好办法之一。

    “这些事情,可以静观其变。”听人说了半天,一直默默坐着没什么存在感的神秘部门人员说道:“让知情人做好保密工作,后面接触一下弹幕中的人,最好能和他们交谈,也可以获得线索。”

    伍爱华立刻反应过来:“也就是说我后面还需要继续进行直播?”

    众人看向伍爱华,用眼神传递了同一个意思:不然呢?

    “那个……”伍爱华面对众人的眼神压力,总有一种自己是在场最傻小蠢蛋的即视感,磕巴了一下,才继续说道:“怎么和弹幕建立联系套取信息什么的我不太懂,我就是想问问,我后面的直播,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听到伍爱华这话,导师皱紧的眉头松开了,领导看伍爱华的眼神和蔼了。

    神秘部门的人说道:“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透露会让观众得到过多信息之后大规模改变历史的内容。”

    怕伍爱华不明白到时候执行不到位,神秘部门人员还专门说道:“例如告诉秦始皇刘邦又名刘季,现在在沛县当亭长,这种信息就不适合直接透露出去。”

    听到这个要求,伍爱华理解地点点头,而后又发愁道:“可是之前我们已经透露了很多了……”

    如果伍爱华没记错,之前弹幕把皇帝们的外号都数了一遍,除了清朝用年号代替的,唐宋明用的都是皇帝的名字,这不就是透露了未来的继承人?

    “你之前的直播我们也看了,不用过于担忧,已经透露的信息并不算太多,暂时应该也不会有名人因为这些信息被杀害。”

    伍爱华闻言稍微松了口气,又连忙保证到:“我以后绝对不随便跑题了!”

    听到伍爱华的话,神秘部门的人却不赞同地说道:“你应该跑题,并且尽量要往截然不同的一些方向跑题。”

    伍爱华一头雾水。

    好在我们国家的作风一项是会解释清楚的:“只有所有观众都习惯你跑题,后续我们需要在直播中展示非法制史内容的时候,才不会引人怀疑。”

    走一步看三步,这话一说,伍爱华怀疑他们对怎么利用这次异常获取更大的利益都想清楚了。

    自觉心眼完全比不过在场众人的伍爱华乖巧点头。

    “你今天把周六直播的稿子交一份给我们。”

    “今天?”伍爱华的语气里带着疑问。

    “有什么问题吗?”工作人员问。

    伍爱华:……现在已经晚上八点多了啊!已经不是国家规定的劳动时间了!公务员就可以不遵守劳动法了吗?

    等等……伍爱华反应过来:公务员还真的不遵守劳动法,他们遵守的是公务员法,而公务员法没有关于加班时间和双倍、三倍工资的规定。

    这么想着,伍爱华不禁同情起了周边这些工作人员们。

    想一想,人家被资本家压榨的,还能拿双倍三倍工资,有事没事骂一顿万恶的资本家,如果资本家不肯给加班工资还能直接去仲裁他!

    但是这些公务员小哥哥小姐姐们,晚上八点多还要加班,而且目测要加班到很晚,问就是为建设国家奉献青春。

    虽然他们做的事情真的很有意义,但是这个加班强度也确实是大了点。

    正所谓有对比才有幸福,和周边这些人一对比,伍爱华觉得自己只是要在晚上加班写周六直播稿件,简直不能更幸福了。

    幸福的伍爱华回到宿舍吭哧吭哧从零开始加工自己的直播稿件。

    导师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也回去先行休息了。

    留下的一群内部人员还在开研讨会。

    “这个直播也不知道是福是祸。”领导感慨着:“我报告上去的时候,我老上司都以为我疯了。”

    “也不知道这事究竟是什么生物干的,会不会对我们有恶意?”

    “现在直播的对象还没确定,但是我总觉得好像就是平行时空的古人。”

    “说起来我们为了这个直播调动了那么多人力物力,也不知道能不能从直播中获得什么好处。”

    “如果是古代的话,他们生产技术都不如我们,我们能有什么好处?好处都在考古专业和历史专业?”

    “中文专业也能获得不少一手资料。”

    “我听说之后就去看小说的描写了,看到那些联通好多个世界的,相互之间可以交换物品,怎么我们这个就只能传递知识和信息?它就没有个传送的功能吗?”领导遗憾地说道。

    不说别的,古代精美的器具、绣品,还有他们暂时用处不大的稀有金属,不都能回本甚至提升国力吗?

    帮助领导开启了小说新大陆的网警AB闻言说道:“好多系统都可以升级,也许未来可以进行货品交换呢。”

    “那最好不过了。”

    “嗯?”高维存在有种自己似乎被人盯上的错觉。

    不过这种错觉就是一瞬间,他还在发愁自己的作业进度。

    如果是厉害的存在,肯定早就反侦查回去,但是单纯的富N代高维存在根本没有在意别人,不仅以为被盯上是错觉,甚至除了自己的作业根本没有深入思考更多。

    “明明做了普法,为什么进度还是没怎么变化?”高维存在实在是不解,又忧心忡忡:“我的作业到底要怎么办啊?总不能杜撰数据出来写论文吧?要是被发现了,零用钱都要被扣光了呜呜呜!”

    第52章 第五次直播后反应

    三天后,伍爱华准时到达了直播间。

    “各位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你们喜爱的主播老伍~”伍爱华开场就开始打招呼。

    和天幕相处久了,古人也渐渐适应了。

    毕竟这天幕除了大放厥词让那些书生大官跳脚之外,并没有什么其他的攻击手段。

    一个都不会攻击的天幕,在大部分古代人看来,危险程度甚至比不上村里附近林子的野猪。

    “没什么危险还能听个乐呵,怕什么呢?”

    而且吧,别说古代普通人没有智慧,人家还真的开发了天幕的其他用途——写信。

    王家村住村东头的李大娘看到天幕开启了,就开始乐呵呵的准备。

    “李大娘,又准备和花儿在天幕联系啊?”有村民问道。

    李大娘乐呵呵地说道:“那可不,花儿嫁那老远的,三年五载才一封信,有了天幕和那弹幕,我们三五天就能说一句话。”

    村民也忍不住点头:“挺好挺好,还省了送信的钱和人情。”

    “没错,我是发现了,这天幕的弹幕虽然多,但是只要一直一直发同一条内容,就有机会显示在屏幕上,到时候花儿也能看到我的话。”李大娘略带得意地说道。

    村民们也不违心的吹捧:“要么怎么说李大娘聪明呢?看官府和豪商都没想到这个办法!”

    其实哪里是官府和豪商没有想到这个办法?

    古代八百里加急能跑死人跑死马,天幕上发弹幕马上就能知道,难道古人不心动吗?

    他们不这样做,就是两个理由,一个是需要通知的内容很多都是需要保密了,另一个则是很多内容都是天幕屏蔽的范围。

    这两个理由一叠加,用天幕传递信息的实用性就大大降低了。

    譬如豪商,本来要传递的信息就是:西边这里粮食便宜但是布匹涨价了,快点带布来抢占市场!

    这种信息说出去,和资敌有什么区别?不等自己的人来抢占市场,市场已经被离得近的人抢没了。

    至于说帝王官府,那就更需要保密了。

    皇帝命令当地军队偷偷去擒拿封疆大吏押送回京,然后发弹幕让封疆大吏看到提前逃跑?

    而真正紧急的军政大事,比如告知A地驻军边上B城被草原民族围了,它偏偏就发不出去。

    不过帝王们终究是不甘心,已经开始研究有没有传递信息的办法了——密码这种事情,也不是民国之后才发明的。

    西方公元前就知道用小语种士兵传递密信,古人相互派间谍,只要不是傻子,都知道要对传递的信息进行加密,免得别人拿到一看就知道你说了什么。

    像是那种写个藏头长诗,再用每句话的第一个字对应一张对照表翻译回原本想说的话,也不稀奇。

    之所以君王大臣们没有做,无非是密码本送去各地需要时间,以及没有大事的情况下,不想使用太多密码,免得被人收集破译。

    除了密码本之外,古人还做了不少工作。

    各朝各代都设立了弹幕抄写官。

    因为弹幕实在走得太快,这个抄写官还是个庞大的团队。

    秦始皇嬴政这时候身边就是一个小箱子的丝帛,都是这次弹幕的内容。

    一般情况下,嬴政处理政务用的都是竹简,但是竹简雕刻起来太麻烦,为了在短时间内抄写更多的弹幕内容,也只能奢侈一点用布料记载了。

    和秦始皇有同样困扰的只有先秦国君和刘氏帝王了。

    譬如李世民赵匡胤朱元璋等,用的都是纸张,而且还是一份整理版本、一份原始版本。

    倒也不是帝王多疑,一定要看原始版本,而是古人欺上瞒下的功力确实厉害,哪怕是开国帝王,心里也清楚,如果自己只看整理版本,那就是官员们想让自己看什么,自己才能看到什么。

    毕竟天幕的弹幕那么快,有些信息就算自己看到了,知道他们隐藏下来了,他们也可以借口说抄写官们没有抄下来。

    帝权和相权(或者说官员权力)的斗争,贯穿了封建王朝的始终。

    不过伍爱华之前输出了男女都是牛马谁好用用谁的观点,倒也不是没有影响君主。

    朱元璋就将目光看向了宫中的女官。

    虽然朱元璋打心底觉得女人没本事,但是转念想想,自己手下那些官员中,蠢货也不少,不说别的,就说有些事情用男人,还要担心他谋反,用女人,她们可翻不出天来(朱元璋个人观点)。

    冲着这一点,也不是不可以用女人来干活。

    连朱元璋都这么想了,女子地位还算高的北宋之前以及元朝贵族阶层就更别说了。

    李格非发愁地看着兴致勃勃要报名参加科举的女儿。

    没错,宋哲宗的效率真的很高,他迅速就让人在今年的科举中增加了女子考试的机会。

    看着像个斗志昂扬的小公鸡一般的女儿,李格非最终还是没把打击的话说出口:“女儿啊,虽然你确实有才气,但是你才是个豆蔻之年的小丫头,凭什么觉得自己能够碾压人家做了几十年学问的人啊?”

    几十年前,苏轼则撺掇苏八娘也和自己一起备考科举:“有备无患!朝堂诸公要是开了女子科举呢?”

    “我都没怎么学过这些内容,哪里能参加科举呢?”苏八娘拒绝道。

    “科举又不是只有一次,姐姐你学个两三年再考就是,我和子由都这么聪明,姐你肯定差不到哪里去,到时候我们苏家就不是父子三进士,而是父子四进士了!”

    苏八娘:有没有可能,家里一次性出了两个读书苗子,就已经用光了所有的运气?

    不过苏八娘确实是聪明人,幼年读书识字速度也很快,所以弟弟拉着,她也就跟着学了,毕竟基础内容对她来说,并不算有难度。

    唐朝的鱼玄机看着温庭筠,神色天真妩媚:“如果我去参加科举的话,有机会和老师称为同僚吗?”

    温庭筠笑了笑,只是说道:“那可说不准啊。”

    青年李世民闯进了已经开始郁郁而病平阳公主跟前:“阿姐,你难道不想争一争自己应得的吗?”

    谢道韫看向伯父:“侄女想要当官!”

    嗯,九品中正制,不用考试,王谢之家的权势,也足够让谢道韫初任就是大官,关键就是看谢家掌权人是否同意罢了。

    曹操思想是真的开阔,秉持着一切为我所用的想法,当即就把蔡文姬拉出来做了个靶子。

    曹操还专门告天下,女子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有本事的我曹丞相都回重用!

    什么?天幕只是说了女子智商和男子没有区别,体力比男子差?

    那有什么?天幕不也说了有个别女子天赋异禀吗?曹丞相我缺的是武将,又不是小兵!

    班昭的女戒已经完本一半了,犹豫中将它放入了盒子中,准备再观望一下是否适合拿出这本书。

    年轻的吕雉看着咸阳来的招贤令,野心之火熊熊燃烧。

    年老的吕雉看着废了的刘盈,又看到自己柔顺的女儿,不禁起了后继无人之感:难不成去培养儿媳妇吗?

    可是吕雉又很需要外孙女占住刘盈皇后的位置……

    被弹幕提及了很多次的宣太后看着儿子,儿子的目光不闪不避,宣太后微微一笑:“大秦招贤令,不限制男女!”

    这对秦国和秦朝来说,并不是很难的决定,毕竟秦国军队中有一队敢死队,都是由隶臣妾组成的,女子斩首一级即可脱离隶妾身份,家人也能受益。

    宣太后作为女子,并不认为自己比其他男人差,那么推动女子军功立爵当官,又有何难?

    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功,有些君主也刚思考了一个大概,有的甚至是听着手下的官员们吵架吵了三天。

    不过此时此刻,当天幕再次开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天幕之上。

    开头就听到伍爱华说“我是你们喜爱的主播老伍~”

    古人们:……

    老学究忍不住说成何体统,青年学子也在嘀咕并不喜爱。

    不过这一切都影响不了伍爱华。

    只听伍爱华说道:“之前我们已经说完了秦朝之前的法制,现在~登登登登!大汉王朝登场!”

    老年苏辙忍不住微微笑道:“这天幕的兔子,着实活泼了一点。”

    活泼的伍爱华还在说道:“我们都说,秦始皇虚假的继承者是秦二世,秦始皇真正的继承者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这老头,最厉害的地方就是,都说汉随秦制,他明明实行的法律政策本质上和秦始皇没有太大区别,但是始皇遭受了四面八方的反对,刘邦却获得了一堆人的支持~”

    “对于这一点,我只能说,这可能就是刘邦的本事,所谓沟通的艺术?”

    第53章

    “刘邦是我国历史上出名的老……”话没说完,伍爱华就住了口。

    本来伍爱华想要说老毕登,但是考虑到这是个直播,还是个很可能面向古人的直播,所以伍爱华最后说了一句:“出了名的老当益壮、大器晚成。”

    “刘邦大器晚成到什么地步呢?”伍爱华注意了一下说法,模糊了刘邦和始皇是同辈人,才继续说道:“刘邦46岁造反,建立汉朝登基的时候已经54岁了,而始皇13岁登基,在刘邦登基那个年龄,他已经过世了……”

    “这么一对比,人还是要活得久一点啊,才会有很多的可能啊,如果刘邦45岁就死了,那么他也建立不了汉朝。”伍爱华忍不住感慨。

    听到伍爱华这番感慨,不少人都想到,如果刘邦活不到五十多岁,真的历史就要重写,不管是没有起义还是楚汉相争到一半刘邦挂掉,历史都会截然不同。

    青年时期就建立无上功业的秦始皇听到刘邦46岁才开始造反,都不禁感到触动。

    古代的46岁,真的是土埋身子半截了,很多人这时候就是养老罢了,刘邦居然还有再创一份事业的心气。

    始皇是心胸有格局的君主,闻言也对身边的大臣们说道:“刘邦此子,单是心气,就很不凡。”

    始皇甚至想,如果刘邦活在自己的治下,也许可以让他发挥所能?

    当然,始皇这只是想想,如果知道刘邦就比自己小了几岁,很难说始皇会不会破防。

    说完汉朝建立的背景,伍爱华就开始介绍汉朝的法制内容。

    “我们说的汉朝法制,包括了东汉和西汉。”

    这话一说,众人就盯紧了弹幕,果然,弹幕中已经开始问问题了。

    【东汉西汉?】

    【东汉在前还是西汉在前?】

    【哎呀,一看就知道你没听过那首歌,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天天不休~当然是西汉在前了】

    【为什么回区分东汉西汉呢?】

    【因为中间隔了一个新朝啊!】

    【虽然新朝只有一个皇帝,但是大汉的传承也断绝了啊】

    【要不是我们的位面之子、魔武双修的大魔法导师光武帝横空出世,指挥陨石火攻敌营,恐怕就没有东汉了】

    什么位面之子、魔武双修、魔法导师之类的词,古人是一个没听懂。

    但是不妨碍他们知道重点是光武帝能让陨石攻击敌营。

    这不就是天命之子嘛!

    天命之子光武帝获得了朝堂上众臣暗戳戳地围观,甚至有人明里暗里想让光武帝再次召唤一下陨石,给大家涨涨见识。

    光武帝:……该怎么解释朕并没有召唤陨石的能力?算了不说了,毕竟天幕是在给自己增加神异形象,有利于巩固统治。

    至于那些暗示想要看陨石的人?

    你什么身份,能指挥朕?

    弹幕解释弹幕的,伍爱华直播自己的。

    “汉初的时候,立法的主导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伍爱华说道。

    “很多学者认为,汉初会采用黄老思想作为立法主导思想,主要是有三方面原因,”伍爱华解释道:“第一是因为秦朝法家事无巨细的规定和重刑主义下民众的反抗让刘邦等人引以为鉴,他们领会了不管实际如何,面上要让民众相信君主和政府是宽仁的这个道理。”

    “第二是因为黄老提倡的无为而治,说到底就是不怎么管任由其发展,这种治理方式实施成本很低,不太需要国库和人力的支持,而汉初正好国库不丰、人才不够。”

    “第三点,就是黄老思想也主张以法治国。”伍爱华解释道:“和法家思想相比,黄老思想更加强调立法司法要谨慎,但是他们认同‘道生法’,虽然批判法家主张仁义治国,但依然‘汉承秦制’。”

    “因为虽然汉朝统治者看到了秦朝民众的反抗,但是他们也意识到秦朝的统治方式才是国家强大的根基,所以汉朝治理的关键不是全盘推翻秦朝的制度,而是在实行秦朝制度的同时,让民众意识不到他们还在实行秦朝的制度。”

    “这也是后续两千多年封建王朝采用的方式,用儒家外皮包装法家实质。”

    伍爱华这话说完,最不解的是汉初的民众:“可是我们现在和秦朝时真的不一样啊?”

    民众不理解,其实核心是没有区别的,区别的只是刘邦吕雉知道休养生息,没有和始皇一样急着铸造无上伟业。

    “如果说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只是给了后世一个参考的可能,那么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则是给后世提供了抄作业的范本。”伍爱华继续说道:“可以说,汉武帝创造了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景帝闻言,略带惊喜的目光看向自己还在少年的儿子。

    刘彻心里自然是骄傲的:孤就是这么棒!

    “可能汉武帝之前的君王都不理解,儒家那一套,怎么可能治理好国家?”伍爱华调皮地点了一下,让帝王们心头一惊,才继续说道:“这是因为汉武帝看中的儒家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已经完全不是一回事儿了。”

    “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吸收了黄老、法家等学术的说法,创造了一个和孔子有很大不同的思想。”

    “单从立法角度而言,董仲舒的儒家思想认为应该‘德主刑辅’,这可能是他继承儒家思想最多的部分了,主张以教化为主、惩罚为辅,倡导人们遵纪守法向善。”

    “说完立法思想,我们来看看汉朝采用了什么样的法律形式。”

    伍爱华这话说完,前面的君王就痛苦了:你既然说了董仲舒的儒家思想,你好歹说全啊!就说一个立法角度算什么?!

    伍爱华:当然是因为国家爸爸的专家们还没研究好要说些什么,那我肯定不能提前给以前的君主透题啊。

    “汉代的法律,分为律、令、科、比。”

    “其中律,就和我们现代的法律相当,是一种长期、大范围适用的规定,一般来说比较稳定,例如‘杀人者死’这一类的规定,一般而言不会有大的变动。”

    “说起‘杀人者死’,大家应该都想到了刘邦的约法三章,”伍爱华笑了笑:“约法三章是刘邦刚刚攻克咸阳时候说出来的规定,但是在汉朝建国之后,刘邦发现了,这只约法三章肯定不行啊!人类物种多样性,让人总是闹出很多无法理解的幺蛾子,所以还是必须要立法,要规范约束民众的行为。”

    “不管怎么说,刘邦的‘约法三章’实在是过于简陋了,他只规定了‘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只能说,这三个规定,准确地说是这两个规定,也就是战乱时期能够勉强用一用,任何一个稳定政权只有这两条法律的话,迟早药丸。”

    “显然,刘邦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汉朝建立之后,就命令萧何去扒拉扒拉秦法,挑选适合现在用的法条,形成汉朝的律法,这就是汉初所用的法律:《九章律》。”

    “九章律为什么以九章命名呢?因为它的内容有九章。”伍爱华说着。

    听到伍爱华这句废话,弹幕也开始玩梗了。

    【水桶包为什么以水桶命名呢?因为它像个水桶】

    【电风扇为什么要用风扇命名呢?因为它就是吹风的扇子】

    伍爱华嘴角抽搐地忽略玩梗的网友们,继续说道:“之前我们有提到,《法经》有盗、贼、囚、捕、杂、具六篇,而汉朝的《九章律》在这基础上,增加了户律、兴律、厩律,总共合计九个篇章,所以命名为九章律。”

    “《九章律》是汉朝第一部律法,也是汉朝后续立法的核心与基础,后续汉朝的立法都是围绕九章律补充,或者在九章律的基础上修改而来。”

    “除了《九章律》之外,汉朝还有非常重要的三部法律,分别是《傍章》、《越宫律》和《朝律》,这四部律法被统称为‘汉律六十篇’,其中《九章律》九篇,《傍章》作为《九章律》的补充,写了十八篇,《越宫律》二十七篇,《朝律》又称《朝会正见律》共六篇。”

    说起这个,伍爱华忍不住感慨:“想想古代人也挺轻松的,只要背完六十篇,就知道了汉朝所有基本法律,不像我们现在那司法考试,我是背了又背,也只记得重点法条……”

    汉朝人:什么?你说背六十篇轻松?

    伍爱华说着:“我发现随着科技进步和发展,各项规定是越来越繁杂,像是汉初,用竹简,所以就修了六十篇律法,后面造纸术改良纸张普及,律法又有增加,等印刷术出现并改良,律法已经开始变得浩瀚,到我们现在,电子网络办公普及,如果说狭义上的法律,我们还能数清楚,如果说广义上的法律,国家究竟有多少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规范性文件?谁数得清楚啊!”

    伍爱华说着就想叹气,重新将注意力转回汉律之后,解释道:“除了这四个主要律法合订本,汉朝并不是没有订立其他的律法,也有很多单行律,比如之前张家山的汉墓就出土了吕雉执政时期的《二年律令》,里面包括了《告律》、《田律》、《亡律》、《钱律》等等单行本。”

    “不得不说,吕雉真的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执政官,刘邦要不是好命娶了吕雉,他汉家江山可能和五代十国一样,你方唱罢我登场,幸运的传两三代就没了,不幸运的在自己手上就没了。”

    “啊,也不对。”伍爱华说着:“毕竟传两三代的很多都是短命帝王,这么说来他们可能也不怎么幸运?”

    已经知道五代十国在唐亡之后的五代民众瑟瑟发抖:五代居然最长就两三代短命帝王?那岂不是一直是乱世?

    第54章

    五代的民众难以相信如此悲惨的命运会降临在自己和自己孩子身上。

    天幕之前提及五代十国,民众们以为,一国至少也有个百年吧?

    而且很多朝代的更替,并不是重启战争,而是类似王莽和司马氏的篡权。

    但是天幕的说法打断了幻想。

    篡权至少也要几代或者几十年的积累,五代的君王平均一两代就亡国了,有多大可能是篡位?多大可能是其他势力攻打或造反?

    五代百姓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

    但是不管是否相信,准备工作都要做起来,尽可能防止兵乱影响,尽人事,听天命。

    伍爱华提到五代十国之后,就被弹幕吸引了注意力。

    是因为汉朝和后世或为了利益,或坚信吕雉是毒妇的一些群体发送了抨击吕雉的弹幕。

    【吕后毒妇也,哪里有执政手段?】

    【若非吕氏,也不会有刘氏宗亲和吕氏亲眷之间的动乱】

    伍爱华看到这些弹幕差点就气笑了。

    “承认女子的功绩,对于某些人来说实在是很难,”伍爱华讽刺了一句:“但是不管怎么否认,在青史之下,也不过是跳梁小丑而已。”

    “古往今来,抹黑女性功绩的人不知凡几,但不管他们怎么抹黑,自己的名字是一点都上不了史书,后人谁知道他们是哪位?”

    “不过,都说糊是最好的保护色,上不了史书才是对他们最好的事情,毕竟要是为了这些事情出名,祖宗十八代都会被后人问候,被那么个不孝子连累地不得安生。”

    伍爱华完全可以想象自己这段话骂完之后,有些人会多么破防。

    但是伍爱华才不管他们破不破防呢!她一顿输出乳腺舒畅之后,就开始了后续的普及。

    “之前我们提到,汉朝的法律种类,刚刚说了律。”

    “除了律之外,其次就是令。”

    “令也是汉朝模仿秦朝设定的一种法律形式,律令都是由皇帝颁布的。”伍爱华说着:“说起来,汉朝的立法也是越立越多的,算上令这种形式,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有三百五十九章律令,令的范围也是多种多样。”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令的范围涉及了政府部门行政规范,包括《廷尉挈令》、《光禄挈令》、《鸿胪挈令》等,也有地方性法规,例如《北边挈令》,另外《田令》等民商事相关的‘令’也不少。”

    “除了律令之外,科和比也是非常重要的法律形式。”

    “科就相当于现代的司法解释,比则是顾名思义,通过现有案例和旧案例的比较,在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参照判决。”

    “汉朝在立法方面算得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同时在行政规制方面也居前列。”

    “以汉朝的选拔制度为例,汉朝的选拔方式共有三种,分别为察举、征辟、任子。”

    “察举,就是我们最熟悉的举孝廉。”伍爱华说着:“但是事实上,这是汉朝后期和魏晋走偏了,才让大家只知道举孝廉,察举其实除了孝廉之外,还有举茂才。”

    “如果说孝廉是因为孝顺或者廉洁被举荐,那么茂才就是因为才能优异才会被举荐。”

    “一个选的是品德,一个选的是能力,都是当时帝王需要的,除了每年都会举荐的孝廉和茂才,皇帝还会根据需要开一些特别的举荐科目。”

    “比如说汉朝就有让地方举荐过贤良方正能直言进谏者、文学写作厉害者、明经明法科目等等。”

    “我们都知道的,大名鼎鼎的董仲舒就是因为举贤良被汉武帝欣赏。”

    伍爱华说完,刘彻的眼中已经异彩连连了:“让各地属官自习查找是否有董仲舒其人。”

    “相比于察举是地方主动推荐人才给朝堂,征辟这是皇帝直接选拔德高望重的人当官员,例如说吕后当时就想要征辟遗老,武帝就征辟了申公。”

    “当然,后面申公被窦太后和刘彻的争斗波及,最终免职回家,这都是后话了。”

    “相比于前两种需要自身优秀的当官方式,任子就纯纯是靠投胎技术了,”伍爱华说着:“靠身居高位的父兄保荐,成为官员。”

    “当然,这些制度我们说起来简单,真正实行起来也有很多细节上的规定,”伍爱华说着:“例如说征辟,就有规定,通过征辟当官的人,家里财产必须要若干算以上,而一算说的就是缴纳算赋税,每一万钱缴纳一百二十文,才为一算。”

    “文帝规定一定要十算以上,景帝的规定则是四算即可。”

    “另外,类似于商人子孙不可以当官、贪污犯的子孙不可以当官、赘婿不可以当官等规定,在汉朝也是比比皆是,武帝还专门规定了官员必须要回避本身户籍地的当官,这个回避不仅要回避自己的,还要回避配偶的。”

    “不得不说,汉朝具有非常有完备的人才举荐特色,但是这种方式还是倾向于家中有钱财经营名声,或者有地界可以展示子孙能力的家族下一代。”

    “当然,如果这两条路子都走不通,还有一条规定之外的路子:有个漂亮的姑姑、姐妹或者女儿。”

    “有汉一朝,外戚可谓是屡禁不绝,皇帝们有多么不喜欢祖母、先皇后等家族的外戚,就有多么喜欢任用舅舅或者妻舅。”

    “文帝在位,薄太后的弟弟薄昭当了车骑将军。”

    “景帝在位,窦太后家窦婴窦彭祖受到重用。”

    “武帝即位,田蚡一跃而上,随后武帝宠爱卫子夫,更是凭借卫子夫获得了最强嫁妆卫青、霍去病、霍光。”

    “王政君成为太后,王莽才有了露脸的机会。”

    “这么说吧,如果没有外戚,汉朝也不会有这么多荣辱兴衰。”

    伍爱华说着又忍不住说道:“在明朝,因为怕外戚专政,还专门选取小户人家的女儿作为皇后皇妃,明朝的外戚们确实没有翻出什么浪花,但是我觉得可能是有心气的就不会让家中女儿去明朝后宫,所以后宫嫔妃的家人无非是趴在女儿身上的吸血虫。”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明朝的小户人家已经有供家中男丁读书科举的能力了,但是他们显然能力不足,所以并不能通过科举晋身,而在英宗之前,明朝的宫妃、王妃,都是要陪葬的。”

    “这种陪葬还不是寿终正寝之后埋在男主人身边,而是男主人死后活着生殉。”

    “有人说,但是的皇后不用殉葬,有人说,有子宫妃不用殉葬,”伍爱华摇摇头:“但是实际上,是家人或未来孩子有能力报复执行者的宫妃不用殉葬。”

    “殉葬这种事情,当然要找软柿子捏啦!所以家族有能力的、有近亲当大官的、有记事的皇子的,基本都不会被殉葬。”

    “用一个女儿的性命换来家里的荣华富贵,这种外戚人家,自然也出不了卫青霍去病霍光这种将才能臣了。”

    “我只能说,如果卫青、霍去病和霍光生活在明朝的好时代,也并不需要通过外戚这一身份晋身,毕竟明朝文武科举已经很完善了,他们自然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取进身之阶。”

    “到时候没准汉武帝就不是因为纳了卫子夫所以发现了她家里的三个人才,而是基于卫家和霍家的神仙降临,迎娶人家的姐姐(姨妈)做皇后。”

    “毕竟那可是千古名将哎!如果娶个老婆就能换两个这么厉害的将领,每个皇帝都会想要娶她十个八个老婆的!”

    伍爱华这么说着,忽然眨眨眼:“这话一说,其实我挺想看武帝为了将领自卖自身迎娶他们家皇后的同人文的,有没有大大产粮啊?”

    汉武帝:???

    第55章

    同人文是什么,汉武帝不懂。

    但是自卖自身这些话,武帝有点破防,因为他真的干了。

    自从知道自己有卫青和霍去病两员大将,刘彻就严格排查了自己身边的人,然后不出意外地发现了马奴卫青。

    这时候的卫子夫刚刚被刘彻接入宫中,还处于被冷落被宫人看不起的阶段,一知道卫青以后是自己对付匈奴的一员大将,刘彻立马抓住表姐表弟不能生子的借口,升了卫子夫的位分。

    严格说起来,这和自卖自身也没有显著差别。

    一个年轻的脸皮还不够厚的帝王轻轻地碎了。

    喊完话让太太写同人文之后,伍爱华又开始嘴明朝。

    其实挑明朝来说,伍爱华也是有选择的。

    按照专家的说法,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已经进入晚期固化的阶段,只要不暴露朱元璋原本的名字以及他开国前那些战役,不要把那些大事件说出来,即使有人有事出了意外,也只会产生微小的影响,最终历史也会导正。

    就好比张三受了天幕影响不去科举,也会有李四被选上。

    以封建阶层的顽固性,除非是会造成大范围影响的大事件,或者掌权的皇帝官员自发推行革新,不然也就是早两年晚两年灭亡罢了。

    最重要的是,明清之后,科技就没有再大程度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科技不发展,既得利益者不让渡利益,很多顽疾便无法根除。

    专家们当时说的话很多,伍爱华总结了一下,大概就是明清之后的小事都可以说,问题不大!

    至于说专家为什么要给伍爱华一个可以说的安全范围:这不是要维持嘴巴跑火车的人设不倒吗?不然以后怎么名正言顺给古代传递消息?

    于是,伍爱华就真的放飞自我地说了起来。

    “不过就明朝中晚期那个情况,卫青和霍去病想要出头也不容易。”

    “在明朝中晚期,你想当个武官,想要粮草充足银两不被克扣,最重要的是要学会拜码头。”伍爱华说着:“当你成为一个武官,你就要开始选择了,你是要投靠清流派、保皇派、地方派、宦官派还是外戚派?”

    “个人不建议外戚派啊!因为他们实在没什么实力,能够混吃等死不惹事,就已经是好外戚了。”

    “从这方面来说,杜绝后宫干政这一举措,老朱做的是真的不错,不过他要是知道后面那些事情,可能会觉得还不如让后宫干政算了。”

    朱元璋:???不可能!

    伍爱华这边还在建议:“如果要选定一个派别,首先要看你自己的身份。”

    “假如你有个状元爹榜眼岳父探花老师,那还有什么好说的?直接加入你爹所在派别就好!”伍爱华说着又建议:“当然,如果你岳父和你老师的派别和你爹不同,你们家又想要多头押注,你加入老师或者岳父的派别也行。”

    “不过吧,”伍爱华说着:“你在当武官之前,最好自己考个进士,以文官出身的身份任武官或者代武职,不然你可没办法变成人家的自己人。”

    “当然,如果你实在是怎么学也学不成进士,那么你的出生地就很重要了,”伍爱华举例道:“如果你出身江南省,也就是安徽、江苏、上海等地,那么你最好找一找老乡,加入东林党。”

    “如果出生在湖北,那楚党也能收留你。”

    “浙江的也不用慌,他们有浙党。”

    “还有齐党、昆党、宣党等等。”

    “如果你的出生地和那些党派都没有关系,或者你出生地的党派太过弱小没什么用,那么你还有个选择,就是加入阉党。”

    伍爱华数完这些党派,朱元璋就已经快喘不上气,要大口呼吸了。

    朱标差点以为亲爹患上了气疾,连忙给朱元璋顺气:“爹,您保重身体啊!”

    朱元璋喘过气来就开始冷笑:“好好好,咱这大明朝堂,竟然是人家结党瓜分的地盘!”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戳朱元璋的心:“总之,只要大腿抱得好,升官发财少不了。”

    这个打油诗一出,不少武官都忍不住觉得膝盖疼。

    伍爱华说的,不就是现在武官的现状吗?

    靠着抱住张居正大腿才能有机会做出抗倭功绩的戚继光叹口气,给张居正的节礼又加了点东西。

    “如果说明朝中后期吏治才开始腐烂,那么清朝时在麻祖康熙手里就已经贪污盛行了。”

    “据说明朝中后期以及清朝时,给上官送礼是基本操作,你送了礼物,不一定能有什么好处,但是你只要不送,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被领导记住了。”

    “领导会想,你小子连礼物都不往我这里送,怎么滴,你是投靠了我的政敌?想造我的反?”

    伍爱华这话说完,明清的官员都沉默了:道理可不就是这么个道理吗?

    “大家要知道,朱元璋给官员定下的俸禄是很抠门的,虽然后来有所改善,但是明朝的官员俸禄显然是不够平时使用和送礼的,那么怎么办?要么接受商人孝敬,要么搜刮当地钱财,要么就干脆摆烂去得罪领导,送他一些不值钱的东西。”

    “不送礼和送一些不值钱的玩意儿,相比较来说还是送了比较好。”

    “当然,在明朝中后期看来不值钱的东西,放在明初,可能已经够朱元璋砍你全家的头了。”

    一听伍爱华的话,朱元璋就反应过来不值钱的东西都够砍几个头,后面那些大臣是贪了多少?!简直不为人子!

    朱元璋愤怒,朱元璋忍不了。

    忍不了的朱元璋直接发了弹幕:【所以那些贪官都有谁?】

    朱元璋已经准备记录死亡名单了。

    搞不死你,还搞不死你先祖吗?!

    伍爱华摸摸脑袋:“我像是能把贪官背出来的人吗?何况有那个精力,当然要去记为民为人的好官啊!记贪官?倒是奖励他们了?”

    听着伍爱华的话,朱元璋沉默了:想杀人!

    伍爱华回答完弹幕,就开始说道:“从明清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自古以来如何防止手下贪污是皇帝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汉朝也不例外,所以汉朝设立了监察制度和考核制度。”

    “考核制度,其实是延续了秦朝的考课制度,考核者分别为中央、地方政府以及官吏所在部门。”

    “其实这就是三种考核,就像现代的地方政府部门,例如卫健委,就是既要受到地方政府的考核,又要受到上级卫健委的考核,还要时不时应对中央来的审计巡视督察。”

    “中央的审计巡视督察算是不同线条交叉开展的检查,通过交叉进行的形式,防止地方弄虚作假,同样,汉朝的监察制度也是交叉进行的。”

    “汉朝设立了中央、郡国守相、地方官吏的三种监察模式,将贪污、受贿、逾制、违令、冤狱、举荐非人等情况都列入了监察之中。”

    “而且吧,监察官也不是一方势力担任,像是中央的监察系统,就是同时由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互相监察、互为制约。”

    “我们都知道,三权分立是一种稳固的互相监约的制度,三角形的稳固让大家都不敢随便和另一方干起来,最怕渔翁得利,每个人面对敌人都是最喜欢你看不惯我又干不掉我的样子。”

    “所以啊,明朝皇权设立了锦衣卫之后设立东厂,设立了东厂之后设立西厂,可能就是领会到了这个道理?毕竟特务机构,最好互相制衡?”

    “可惜啊,西厂就存活了那么十几年,不然也许也能三权分立一下?”

    明朝皇帝们:不是,你怎么这都能说我们的不是?!

    第56章

    明朝皇帝和官员们特别不理解:你没事干去骂宋朝就好了啊?为什么有事没事把我们拉出来对比一下?

    伍爱华:因为专家说宋朝民间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挺快的,我怕影响到人家……

    其实哪怕是明朝,伍爱华也就是嘴一下,关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没有说。

    但就是因为没有说关键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才特别方便明朝文武百官自行带入……

    这么一带入,就很明显了:谁不是靠站队抱大腿才能勉强立足啊?

    我们想贪吗?当然,我们确实也想,但是大头不都是孝敬上官了吗?

    而且站队也有风险,很可能被敌对势力针对打击,运气好则贬斥,运气差则全家没命。

    这么大的风险,我们就那么点俸禄,不贪才不正常吧?

    毕竟,有几个人能够和海瑞一样眼看着家人和自己一起餐风露宿?

    又有几个人和张居正一样,能够在不同党派之间左右逢源,大佬看到他都说好?

    做不到,是真的做不到。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明朝三大特务机构。

    “锦衣卫这玩意儿,一开始是朱元璋设立的,就是为了监察百官,据说明初有谁在家里骂领导,朱元璋第二天就能知道。”

    “其实这不太合理,作为被剥削的一方,不骂领导的人才是奇怪的人吧?人家表面足够尊敬你不就好了,回家偷偷骂两句,那是你获得那么多好处应该承受的!”

    朱元璋很不理解,并且也不想理解,权力在他手上,他都当上皇帝了,还能容忍人家骂自己?

    “在朱棣统治时期,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他对锦衣卫不够信任,所以又设立了东厂,用来辖制锦衣卫。”

    伍爱华说完,永乐之前的人就急了:“什么叫做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你倒是说啊!你不说我们怎么会知道?”

    显然,伍爱华知道朱棣不信任锦衣卫的原因是朱元璋是把锦衣卫交给了朱允文,朱棣靖难成功后,对于锦衣卫中人员是否真的全都效忠自己存疑,但是伍爱华不会说出来。

    在之前的直播中已经透露了朱棣即位,按照专家们的意思,就是说都说了,也没啥好办法,但是好在没说朱棣是藩王造反获得的皇位,那就先缓缓,等做了测算或者交易再看看要不要告诉朱元璋这个消息。

    毕竟朱棣如果造反不成功,历史是要拐个大弯的。

    伍爱华深刻领会了这一指导思想,总之就是靖难发生之后的人懂得都懂,前面的人都不必懂。

    什么?你想知道?那你要付出什么来交换?

    “至于西厂,只在明宪宗时期存在了十几年,后面武宗又重开了他爷爷搞出来的西厂,同时他的大宦官为了平衡东厂西厂,还搞出来一个内行厂……但是五年后西厂又被武宗撤销了。”

    “东厂、西厂是由宦官担任其中的职位,锦衣卫则是侍卫担任,三者的共同点就是都要监视、探查、拷问官员的违法行为,也是针对官员监督的方式。”

    伍爱华科普完明朝这个制度之后,汉武帝没忍住摸了摸没蓄须的下巴:“这玩意儿听起来还不错?”

    此时汉武帝身边并没有任何大臣,只有宦官,闻言有宦官狂喜:难道自己也能掌握天幕上东西厂的权力?

    “大家都知道,明朝宦官的权力格外的大,当时宦官机构有一个机构叫做司礼监,明朝中后期,司礼监负责帮着皇帝起草诏书并用印,其中最大的官叫做掌印太监,可以拿皇帝的玉玺盖章,设一人,其次就是秉笔太监,可以代皇帝批红,设若干人。”

    “在当时的明朝,内阁大臣被称为外相,司礼监的大太监则被称为内相。”

    “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都是权宦弄权,其实是很偏颇的,”伍爱华强调:“太监的品性和大臣并没有根本区别,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奸臣自然有奸宦,有忠臣也自然有忠宦。”

    “至于说能力差别,其实也并不显著。”伍爱华解释道:“并不存在说外相的能力显著高于内相,只能说文官中个别厉害人物确实是天才,但是我们都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有时候只要立身持证、能力够用,就能干好事了,天才和人才在普通情况下并不会产生显著的生产力差别。”

    听到伍爱华的话,明朝的文官们都不开心了:自己寒窗苦读十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何能被拿去和那些靠谄媚上位的宦官比?这不是侮辱是什么?!

    “其实,明朝中后期能够当上领导岗位的宦官,绝大部分能力都不太差。”伍爱华说出了原因:“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出自内书堂。”

    “明朝绝大多数宦官都是幼年时期就被卖入宫中,入宫的时候基本不到十岁。”伍爱华说道:“而宣宗时期设立的内书堂,就是专门让翰林官教导小宦官读书的地方,目的就是为皇储储备秘书人才。”

    “这么说吧,明朝从各地私塾官学书院卷上来,三年才录取几百个的进士固然是优秀人才,放在我们今天也都是清华北大的苗子,但是小镇做题家是天才或者人才,北京海淀考上北大清华的难道就不厉害了吗?”

    “就海淀那个教育资源,资质平庸的都能变得眼界开阔,更别说资质还不错的娃了。”伍爱华类比道:“那时候翰林官员教导小宦官,这个教育资源就相当于在北大清华都能拿奖学金的学霸当家庭教师,更何况明朝宫廷只会选择有天赋学得好的小宦官。”

    “不管黑猫还是白猫,抓到老鼠都是好猫,不管海淀还是小镇,考上清北都是人才。”伍爱华说着:“因此,明朝宦官的能力并不会显著低于明朝的文官,这才是宦官势力能够和文官势力相抗衡的原因。”

    “但凡宦官集体蠢一些,皇帝就是再怎么为了平衡朝堂偏心宦官,也没办法把宦官扶持起来和文官抗衡,毕竟烂泥是真的扶不上墙。”

    伍爱华这话说完,弹幕的感慨变得非常多。

    【这些能够进入司礼监的太监,如果不入宫,应该也能考取功名吧?】

    【前面的你简直想太多,不入宫他们能读得起书?】

    【古代有多重男轻女多重视男丁你们不知道?能把儿子卖给宫里的,不进宫这些小男孩可能都要饿死!】

    看到这些弹幕,伍爱华笑了。

    “其实也不一定入宫的小宦官家里穷到要饿死人。”伍爱华说道:“一来很多古人,特别是部分古代男性,虽然重视后代传承,但是在有传承的基础上,荣华富贵显然比儿子要重要多了。”

    “我们现代营销号都在说弃婴塔里无男丁,其实也是偏颇的。”伍爱华叹气道:“虽然可能九成九都是女婴,但是也有男婴被放入弃婴塔中。”

    【那些男婴是不是生来就是残疾的?】

    【古人好像确实会直接抛弃残疾的孩子】

    【没办法,人家也要生存,除了富贵人家,谁能养得起残疾儿?】

    伍爱华看着弹幕,点头回答道:“确实,很多男婴都会因为身体健康原因被抛弃,但是完好健壮的男婴也有不少被抛弃的。”

    伍爱华这话一说,很多现代人就不解了:【为什么啊?】

    古人倒是知道为什么,闻言在弹幕中嘲笑道:【还能为什么?因为养不起啊!】

    伍爱华看着弹幕,说道:“被抛弃的原因,基本就是因为养不起,或者说能够养活但是危害到整个家庭的财务健康。”

    “我们现代有句话,叫做小儿子大孙子,老两口的命根子。”伍爱华说着:“也有人说皇帝爱长子,百姓疼幺儿。”

    “因为这句话的存在,很多人都以为古代百姓对老来得子欢欣鼓舞,”伍爱华微微冷笑:“其实并不是这样。”

    “当然,如果这里的百姓不是我们通俗意义上的百姓,而是秦汉时期的百姓,那倒也不是不可能。”伍爱华补充了一句:“《中国通史》中有说明,古代所谓的百姓其实是百官百工之人,黎民才是真正指平民。”

    “古代,因为没有避孕手段,妇女生育的概率是很高的,但是营养不足等问题导致孩子存活率不够高,如果是没有儿子的情况下老来得子,那确实是疼爱不已,但如果家里财政大权已经是成年儿子掌管,普通平民可能并不会养大新生的小儿子。”

    “一来,父母二人都要依靠成年的儿子们供养,但是儿子们愿意供养父母,愿意供养这个比自己孩子都要小的弟弟吗?孩子心存不满,岂不是影响了自己的养老?”伍爱华说着:“别说什么不孝,就像我们现代规定子女要赡养父母,但是真的去告子女的父母也没有几个。”

    “二来,在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政策之前,所有人都要交丁口税,家里多一个孩子,就要多交一份税,男娃又要给他分家产,家里本来就那么几亩地,分给一两个儿子,他们还能生存下去,分给三四个儿子,每个人都要吃不饱,可能连媳妇都娶不上。”

    “这种情况下,自然会有人选择直接抛弃小儿子。”

    “有人可能会问,古代不是讲究多子多福,怎么可能杀死儿子?”伍爱华说道:“但是和普遍认知不一样的是,在古代,平民家庭为了保障生存,基本都将儿子的数量控制在三到五个以内,因为再多家里就没办法供养得起。”

    “甚至说,如果一个佃农之类的家庭已经有三四个立住的儿子,那么后面出生的婴儿,女儿生存的概率会比儿子更高——因为他们养不起儿子,但是女儿可以卖出去当童养媳或者养大了给哥哥们换彩礼娶媳妇。”

    “只有资源充足的人家才会喜欢多子多福,但即使是多子多福,为了家族延续,最多的家产和资源也是给了最有能力的孩子或者嫡长子,其他人也就是比普通人好一点罢了。”

    “这其实是古人延续了很多代的生存策略,将资源平分给孩子们,只会让阶层不断下跌,而将资源集中在最优秀的孩子身上,才能保证家族一直能够延续。”

    “我们现代的富豪家庭不也是如此?赢家通吃,输家领信托混日子。”伍爱华笑道:“所以当初汉武帝搞一个推恩令出来,对诸侯王才叫杀人诛心。”

    汉武帝:嗯?推恩令?还是对付诸侯王的?详细说说!

    第57章

    “其实推恩令和我们现代的继承法的立法思想很像了,就是说作为子女,有平等的继承权。”伍爱华说道:“当然,现代也不勉强所有人平分,不愿意平分的,提前立好遗嘱,也可以把所有钱都给自己偏爱的那个孩子。”

    “但是汉朝的诸侯不能,”伍爱华为他们叹气:“他们只能按照刘彻的想法,一代一代推恩下去,在自己死后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儿子们,眼睁睁看着封地越来越小。”

    说到这里,伍爱华忽然笑了:“这也是古代医疗技术不过关,儿童夭折太多,不然刘彻很快就能见识到什么叫做计划生育。”

    刘姓诸侯王纷纷看向天幕,有人已经问出来了:【难道诸侯王有什么办法吗?】

    【他们怎么计划生育?】

    【什么是计划生育?】

    伍爱华现在看到这些问题,已经很明白为什么对方不懂了,听到对方的话,伍爱华说道:“就是只生一个孩子,没得推恩,封地永存。”

    诸侯王们陷入了沉思。

    只沉思了一秒,他们就反应过来:这办法根本不行!

    要是孩子中途夭折了呢?

    代代单传,要多大的压力啊!

    刘彻一开始还有点担忧,一听伍爱华的解释,就是一声嗤笑:那些诸侯王能敢代代只生一个孩子,朕也就认了!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当然,刘彻能这么干,主要是他爹把诸侯王揍了一顿,他是有基础的,没有基础的,咱们不推荐,毕竟你敢推,人家就敢造反……”

    “都知道藩王们不能随便得罪,毕竟人家有本地的兵权财权,分分钟造反也不是罕见事,虽然咱们历史上造反成功的案例就那么一个,但是造反不成,国家也内乱了,这时候外族什么的可不是要趁虚而入?”

    “要不怎么说,始皇坚持郡县制也不是错的,就是各种因素叠加导致最终没成功罢了。”

    “老刘家那种,虽然肉都烂在了碗里,但是有新鲜肉谁愿意吃烂肉啊?”

    说完推恩令和分封制,伍爱华才回到之前的话题:“所以我们知道,古人对于儿子,虽然看中,但是必要时候,也没那么看重。”

    “明朝就有很多人家把儿子送进宫里博前程。”

    “因为宦官能够拥有非常大的权力,而权力又必然滋生各种小团伙,试图将自己的权力世代传承下去。”

    “要知道,党内无党,帝王思想,”伍爱华说道:“别看阉党是一个派别,和东林党等党派撕逼的时候拧成一团,但是他们内部也是有小团地的,而最常见的团体就是老乡。”

    “刚刚我们提到内书堂,其实内书堂也不是所有的小宦官都能去读的。”

    “那么内书堂的选拔标准是什么呢?最基础的,是要有大太监欣赏你提拔你。”

    “大太监凭什么欣赏你提拔你呢?因为你认干爹干爷爷给他们提供了情绪价值,或者孝敬到位给他们提供了经济价值。”

    “那你怎么获得孝顺或者孝敬的机会呢?”

    “因为你干爹干爷爷是你老乡、远亲、邻居家的孩子……”

    “总之,没背景关系,就要有足够的运气,不然你作为小宦官只能去倒夜香,还指望能去读书?”

    “因为太监也喜欢提拔同乡的乡党,所以明朝有些村落城镇,百户半阉人,一村皆宦官。”

    说完这个话题,伍爱华还不忘感慨一句:“说到底,这都是畸形的奴隶制度王朝和封建制度王朝搞出来的事情,帝王拥有许多女人,因为女人太多监管不过来,为了保证血脉纯正,又创造了宦官制度。”

    “他们没有特定的压迫女性或者男性,而是特定地压迫所有不能掌握权力的人。”

    说完这话,伍爱华终于回归了主题。

    “总之,汉朝的监察制度已经确立起来,虽然没有后来朝代那么完善,但是君主也已经有了虽然疑人不用,但是用人不能不疑的意识。”

    “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样的监管也是把权力关进了笼子里,对于提升法治程度有正面的作用。”

    “而因为要将官员的权力限制住,上请等刑法原则的存在就显得理所应当了。”伍爱华继续说道:“对于贵族官僚犯罪的,司法机关不能自己擅自判决,而是需要请示皇帝要怎么判。”

    “可以说这个制度是八议官当的雏形,但是和八议、官当又有很大的不同。”伍爱华说着:“因为八议和官当是会减刑的,即使不减刑,也不太可能会加重刑罚,但是上请就说不准了。”

    “你和皇帝关系好,皇帝看到你犯罪了,也许大手一挥,给你免了或者罚点款就算了。”

    “你和皇帝关系不好,皇帝看到你犯罪了,那就是天子犯法和庶民同罪,并且要明正典刑,好好追查一下你之前是否存在类似行为,数罪并罚。”

    伍爱华把这个简单的套路一说,汉朝官员心有戚戚:可不是嘛!如果惹了皇帝不高兴,就要天天担心自己有没有小辫子被人抓住。

    “除了上请制度之外,汉朝还有两项重要的刑法原则,分别为‘亲亲得相首匿’和‘老幼妇残恤刑’原则。”

    “关于亲亲得相首匿,我记得我们之前有提过一次,”伍爱华回忆着:“这个政策一开始是在汉宣帝时期颁布的。”

    “首匿,是说帮助窝藏罪犯、隐匿犯罪的主谋,汉武帝说‘重首匿之科’,汉宣帝就要和他曾祖父对着干,说父子夫妇之间互相隐匿是人的天性,怎么可能违反呢?所以孩子为父母隐瞒、妻子为丈夫隐瞒、孙儿为祖父母隐瞒,都不应该作为犯罪,同时,父母为孩子隐瞒、丈夫为妻子隐瞒、祖父母为孙儿隐瞒,都不应该判处死刑,要上请廷尉确定如何判刑。”

    “有观众可能会奇怪,为什么都是亲人之前隐瞒,还做出了区分?”伍爱华自问自答:“因为人身依附关系。”

    “在古代来说,父母和祖父母对于直系晚辈、丈夫对妻子都是具有一定的控制权的,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晚辈和妻子并不是真的想要隐瞒窝藏,而是不得不这样做,不然可能反而有杀身之祸,加上古代对孝道的提倡,晚辈总是不好忤逆长辈,如果真有人敢举报父母祖父母,肯定会社会性死亡,考虑到这种因素,晚辈自然是只能选择隐匿窝藏。”

    “但是如果反过来,那么亲人之间的隐匿窝藏就是出于感情因素,那么自然不能免罪,但是考虑到这是人的天性,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所以可以上请,看是否轻判。”

    “说来汉宣帝会这样做,我个人并不倾向于‘武帝提倡的,宣帝就是反对的’这种说法,”伍爱华笑:“虽然因为武帝晚年干的那些事情,宣帝对于武帝并没有什么感情,但是宣帝本身作为一代明君贤君,‘孝宣中兴’中宣字的代表,他在执政的时候并不会这么感情用事。”

    “我们现代对汉宣帝最大的印象,可能是来自于‘故剑情深’这个言情故事。”

    “都说贫贱夫妻不敢忘,汉宣帝是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被霍光等大臣挖出来当了皇帝,还要坚持立原本娶的没有贵族背景的妻子当皇后,”伍爱华说着:“并且汉宣帝也没有见异思迁,和皇后的感情非常好,力排众议把皇位传给了两个人的儿子。”

    “要说两人儿子有什么天纵之姿,像是刘彻和刘荣对比那种,那是没有的,皇长子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普通人,和他的兄弟们拉不开什么大区别,所以宣帝这么做,纯粹就是因为他更喜欢皇长子,他更喜欢皇长子的原因,就是因为那是他喜欢的皇后生下的孩子。”

    “这其中有没有夹杂愧疚,我们就不得而知了,毕竟霍光的女儿为了当皇后,偷偷和亲娘一起把皇后毒死了,宣帝因为霍光的原因,知道真相之后还是忍了,等霍光过世之后,才一把清算了霍家。”

    听到伍爱华的话,刘病已一把握紧许文君的手,犀利的目光看向霍光。

    霍光本人也觉得不可置信:自己怎么会有这么蠢的妻子和女儿?!

    看到霍光的表情,重新回想了一下天幕的说法,刘病已已经猜到,这事大概是霍光的妻女自作主张。

    但是霍光不知情,难道就没有错吗?要不是依仗丈夫父亲的权力,霍光的妻女哪来的机会毒杀文君?又怎么能肯定自己在文君死后会变成自己下一个皇后?

    霍光跪了下来:“臣管束家人不力,请陛下降罪。”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着:“咱们评价历史人物,都是论迹不论心,不知道霍光心里想法如何,但是单凭他做的事情,霍光本人确实是大汉忠臣贤臣,孝宣中兴的军功章至少有霍光的一半,或者说一大半,所以有人说刘病己是碍于霍光的权势忍耐霍皇后,其实有失偏颇,作为一个有能力的明君,刘病已因为权势忍耐可能只占据了原因很小的部分,更大的原因是因为考虑到霍光的贡献,所以还是给了他面子。”

    “毕竟古往今来,平平无奇的普通君王想要刚摄政太后和大臣不容易,但是史书记载的明君想要除去前任摄政大臣逼退摄政太后,成功率可不低,更别说霍光当时虽然官大,但是因为宣帝是成年人,他已经不掌握托孤摄政的权力了。”

    伍爱华这话一说,汉武帝不禁沉默了一下:等等,托孤摄政?!是我托孤还是我儿子托孤了?

    不对,汉宣帝登基之前就有娶亲,怎么也不是需要摄政大臣的年纪,我又是他曾祖父,所以是我儿子孙子托孤?难道是他堂哥堂叔提前挂了,霍光找了他来继承皇位?刘彻合理猜测。

    毕竟少青中年刘彻再怎么想,也想不到自己晚年操作,毕竟没有十年的脑血栓,都干不出那些事来。

    第58章

    “相比于戏称的作对一说,其实汉宣帝会推行亲亲得相隐匿,应该和他贴近民间真实百态的生活经历有关。”伍爱华说着:“因为知道现实情况如何,所以才会针对性地推行这一刑法原则。”

    “这个政策夹杂了从夏朝开始提倡的孝道以及儒家思想,将亲属关系作为评判标准,体现了人性,但是也无疑不利于法治。”伍爱华评价道:“毕竟窝藏罪犯这种事情,不管怎么披上亲情和孝道的外壳,也不影响为虎作伥的本质。”

    “当然,这都是现代法治思想下的评价,按照汉朝当时人们的想法,这甚至算是一个仁政。”

    “毕竟掌握了笔杆子的那群人,犯罪的可能性可比变成受害者的可能性大多了。”

    伍爱华这话说出来,很多古人也下意识想起那句“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相比之下,对老幼妇残恤刑,和现代的立法思想有所重叠。”伍爱华说道:“从西周开始,华夏立法就比较体恤老幼,汉惠帝时期,吕后就颁布诏令,民年七十以上或不满是谁,可以减刑甚至不予刑罚。”

    “景帝之后又补充,年八十以上、八岁以下、怀孕、盲人、侏儒需要上刑具的,可以免去。”

    “然后到了我们今天的老熟人汉宣帝,他就更加宽松了,诏令:诸年八十以上,非诬告、杀伤人,它皆勿坐(《汉书》)。对老人进行了宽待。”

    “汉成帝规定,年未满八岁,得减死(《汉书》)。是对未成年的刑罚减免。”

    “汉平帝这事规定,妇女犯法,以及男子八十以上、七岁以下,除非是家中有人不道重罪导致连坐或者本人犯罪,则不应该抓捕他们。也就是说,一般罪名导致的连坐,家里的妇女、老人、儿童可以赦免。”

    “这种法律的规定,其实主要是考虑到,八十以上八岁以下的男子和妇女本身不具备攻击性,所以不连坐也不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伍爱华说着,不由感慨:“虽然汉朝保护了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但是我觉得汉朝立法者是没见过一拳一个小朋友的女人。”

    “汉朝最出名的女人们,不是和亲公主、摄政太后,就是宫妃和才女,”伍爱华笑道:“他们可能没办法想象,一刀一个匈奴人的女性会长什么样子,也没办法想象,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中工于心计的女性又是什么样。”

    “对了,”伍爱华强调:“这里说的工于心计可是褒义词,人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因为自己足够聪明、足够精明、足够有政斗智慧而羞耻,没理由男人工于心计被称为谋圣,女人工于心计就被称为毒妇。”

    “不过吧,轻视女性是封建王朝自古以来的传统,就是今天,也有很多人觉得女性就是柔弱的代名词,”伍爱华感慨道:“而又有多少人,是因为社会大环境认为你柔弱,才渐渐弱下来的呢?”

    伍爱华这话一说,很多女性不禁陷入了沉思。

    【记得小时候,我一个人能单挑五个男孩子,现在连饮用水桶都扛不起来】

    【白瘦幼审美毁了多少人,我肌肉含量超过75,但是和瘦弱妹子站在一起就显得大了一两号,天天听人议论说我虎背熊腰】

    【姐妹,虎背熊腰是夸赞啊!我就在增肌,现在基本能打败同样身高的男性了】

    看到天幕上这些弹幕,古人都不由好奇起来。

    “只听说唐朝是以胖为美,后世竟然是以壮为美吗?”柔福帝姬好奇地说道。

    “你没看前面还说了,他们是白幼瘦审美?”贤福帝姬强调。

    “可是显然天幕的主播喜欢壮的,你说我们要不要多吃点?”柔福帝姬问:“好迎合天幕的审美。”

    贤福帝姬摇头:“天幕哪里有父皇重要?父皇喜爱才是最重要的。”

    提出这个问题让大家自己思考之后,伍爱华没有再深入,开始说起了汉朝刑罚的罪名。

    “其实,汉朝的罪名基本和秦朝保持了一致,只做出一定的适应性修改和调整,要不怎么说汉承秦制呢?”

    “作为秦始皇真实的继承者,好大儿刘邦跟自己的好兄弟萧丞相也是有远见的,他们都知道秦法其实是好用的,只是始皇用的方法不太行。”

    “都说秦朝奋六世之余烈,接连六代开出明君或者贤后大礼包,偶尔有几个不靠谱的也是快快地死掉,那么汉初也是这样。”

    “汉高祖、吕后、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伍爱华细数:“掌权者也是接连开出了靠谱明君大礼包。”

    伍爱华这么一说,项羽就笑了:“吕雉竟也成了皇帝吗?”

    伍爱华这里也不忘补充:“吕后在史记里,享受的就是帝王本纪的待遇,说她是实际的皇帝也没问题。”

    听到伍爱华这话,争权没争过亲娘的刘盈一声冷笑。

    “那么这么多代明君,是如何把包装好了的给秦法换了个封皮的汉法推行出去的呢?”

    伍爱华说道:“我觉得他们就是认真地多做了一件事,就是设立危害皇权的罪名并认真执行。”

    “什么防止诸侯随便乱跑的出界罪、防止官员抱团对抗皇权的阿党罪、防止农民再次起义的谋反罪……”

    “总之吧,汉朝的皇帝们是发现了,只要在别人想搞自己之前把人都搞死了,自己的统治也就稳固了。”

    “有时候我觉得,始皇可能就是输在了太要脸。”

    “面对六国遗民,他表面上各种规制惩罚,但是人都在老家或者咸阳好好的活着……”伍爱华提到都觉得无语,甚至忍不住想象:“如果是刘邦在始皇的位置上。”

    “那么刘邦肯定会一开始的时候给予六国王室和大臣十足的优待,把人都请到咸阳,封侯封王,给官给钱给美人,让六国人放松警惕,越来越多的人主动现身不再躲藏,看到差不多网罗大多数,再举起屠刀,随便找个理由,例如六国密谋造反之类的,把人都砍了。”

    “大头都砍了,剩下的小势力自然不敢也不能再闹出什么颠覆汉朝的动静来。”

    “毕竟功臣都能杀,凭什么敌人还不能杀了?”伍爱华说着。

    楚汉相争的刘邦听到伍爱华的话就觉得不妙:乃公啥时候杀功臣了?你个兔子怎么能乱说?!

    伍爱华这话说完,始皇就忍不住皱眉:这法子,是不是太过阴损了一些?

    虽然阴损,但是始皇自己也不是什么道德君子,他只是觉得如果用这种方法,那么臣僚定会对君主提防,可能反而影响他的实际统治。

    伍爱华这时候还在说着:“如果是汉文帝,那就是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默默把六国之人搞死,面上还是全然无辜:朕真的很想好好对他们,他们肯定是因为心情郁结、在咸阳水土不服才病逝的!”

    白莲花刘恒:……朕在后世就是这么个形象?

    伍爱华还在努力“败坏”汉朝皇帝的形象。

    “如果是汉景帝,作为一个在白莲花父亲的教导下长大的孩子,汉景帝是有那么点武力值在身上的,他可能会召六国人轮流来陪自己下棋,看谁不爽或者想要杀谁,就找个对方竟敢晦棋的借口,直接抄起棋盘砸上去,杀了就是。”

    “毕竟咱们景帝,可是大汉棋圣,下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存在啊!”伍爱华感慨着:“毕竟下不过他是真的会杀人啊!”

    听到伍爱华的话,大臣们默默在心中铭记:不能和皇帝下棋,真的要下棋,一定要让他赢!

    自觉风评被害的景帝:朕年轻的时候是冲动了点,但是扪心自问,对方难道就没有错吗?

    如果不是他做的太过分,朕又如何会控制不住脾气杀了他?

    伍爱华此时还没有停下来:“至于说如果是汉武帝。”

    “面对六国遗民,他可能直接帮人迁徙去骊山给历朝历代秦王守陵墓,搬家嘛,很多搬不走也正常,心怀黎民的六国遗民一定会把搬不走东西包括土地都赠送给当地官府用于改善民生是不是?”

    “不仅活着的人会被抓去守陵,死了的,为了一家团聚,他也可以帮人迁坟。”

    “什么?你不愿意动你家祖坟?!”

    “你在开什么玩笑!朕可是给你们选了好地方!你有没有想过,你们之所以会亡国,就是因为你们家祖坟埋的地方不对?”

    “朕都给了你们机会,让你们迁祖坟去我们老祖宗祖坟附近城镇的风水宝地,你居然不知感恩?是不是该以死谢罪?!”

    汉武帝:朕就是迁了几个豪族和商人,也不至于被这般编排吧?

    伍爱华一直以来只想要平等地创死每个皇帝:“如果汉武帝这时候有个和曹老板一样的谋士,那么他就要发了,迁坟嘛,你们这些战败之国,怎么还能用之前王侯的墓葬规格呢?!”

    “墓地大小都缩减了,原本的陪葬逾制的肯定很多,而且那么点地盘也塞不下那么多陪葬,干脆把金子什么的都融了来当打匈奴的军费吧?”

    “朕都让你们先祖入土为安了,你还有什么不满足?敢说不满足,那你肯定是心怀谋逆想法,按律当斩!”

    刘彻听到伍爱华的话,不得不承认,他真的心动了:就是因为那些人给父母长辈陪葬太多,才让自己的朝廷这么缺金银!

    “这么干完之后,咱们猪猪陛下还要高低对进言的曹老板说一句:‘摸金校尉’什么的,格局还是小了,朕赐给他们风水宝地安葬,一尺地换他们一公顷,多公道啊!’”

    刘彻:……

    曹操:……

    刘彻忽然反应过来:“不对,摸金校尉是什么,弹幕这说法,难道是专门挖坟拿陪葬的金银?!”

    第59章

    刘彻的人生中,第一次听到摸金校尉这个词。

    此时弹幕还在佐证他的想法。

    【曹老板也是敢想敢干的人】

    【金银这玩意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还是放入市场流通更好】

    【如此敢想敢干的曹老板深刻吸取前人教训,所以现在大家都不知道他究竟埋在了哪里】

    虽然知道后人盗墓猖獗,也知道兔子那时候国家都会在古墓中考古,但是古人,特别是汉朝的皇帝还是轻轻地碎了很多。

    刘彻想想自己还在修建的茂陵,整个人都不好了。

    不好了的刘彻此时已经不在乎天幕对自己的编排,只在乎自己的陵墓以后到底能不能完整存在。

    曹老板则对天幕再次不满。

    单单说曹老板,曹丞相还能否认,说出摸金校尉,谁都知道曹老板是谁了。

    都怪陈琳写的《为袁绍檄豫州》!袁绍老贼,死了都要恶心人!

    有些事情,干就干了,曹操不在意,有人说出去,那也没什么,但是传到天下皆知,就不利于自己招揽道德底线比较高的贤臣了啊!

    虽然道德底线比较高的那一批大多都想着兴复汉室,但是总有那么一些认为汉朝已经过时了的嘛。

    伍爱华这话一说,汉朝的帝王们心里如何骂娘且不说,始皇是真的收到了一点小小的震撼。

    实话说,始皇不是不知道一些手段,但是他是真的不知道,汉朝这些皇帝干完这种事情之后,居然国家治理没受到影响,自己还成了一代明君?

    只能说,古人留给始皇的历史经验还是太少。

    春秋战国时期是什么样的存在?

    要知道,春秋打仗,都要等待对方排布好阵型,然后双方才会交战,趁着对方渡河时候偷袭什么的,可是要被所有人鄙夷的!

    至于说战国,三家分晋这种谋反的事情,三家人都没杀掉晋朝王室,搁在后世的封建王朝简直不敢想象。

    除了老赵家留了柴家孤儿寡母的命来邀名(也是让地方减少反抗),谁家造反不杀前任皇室宗亲?

    这种皇帝说一套做一套还干成了的经验,始皇是真的缺少参考。

    老刘家会这么做,主要是刘邦就不是个在乎名声的正经人。

    试想,如果项羽绑的是始皇的父亲赢异人,始皇只会严肃威胁,如果项羽敢动他父亲,一定会让项羽不得好死,并且传扬赢异人是为了秦国大业自愿捐躯,不让将士受到项羽的威胁。

    不管哪个年纪的始皇,都不可能说出刘邦那种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记得煮完父亲后分我一杯羹这种话。

    一般来说,项羽的这种绑了父母的做法,破防的都是对方,毕竟古代很讲究孝道,你可以直接射杀妻儿,但是可不能对父母动手,但是只有刘邦,人不要脸天下无敌,让项羽当即破防跳脚,攻守相异。

    始皇听着天幕的分析,不由双眼亮亮的看向自己的丞相廷尉等大臣。

    大臣们看着始皇的样子,总觉得天幕给始皇打开了一些地狱的大门。

    不是,咱们陛下不会跟着天幕学坏了吧?虽然这么对六国君主和六国大臣很爽,但是如果后面也用在我们身上……这酸爽,大臣们都不敢想。

    随机教坏一个小朋友的伍爱华例举了汉武帝的操作之后,还没忘汉宣帝。

    “深谙指东打西和以物代人的汉宣帝可能会暗示臣子们,你们看我这个香炉,像不像六国君主大臣的头颅呢?朕微时有一些喜爱的香炉,谁能献上,重重有赏!”

    “然后,能够深刻领会到帝王意思的大臣们纷纷回家开动脑筋,各种栽赃陷害设计意外,让六国遗民为自己升官加爵贡献一份力量。”

    刘病已明明知道对方是参照了自己微时故剑的说法,但还是觉得全身都不太舒服。

    伍爱华这番损话一说,现代一直在看她直播的工作人员都差点没忍住笑意。

    “别说,这主播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我就想不到这么编排人家汉朝的皇帝。”有人和同事感慨。

    同事闻言,无奈说道:“我们日后还要和这些皇帝有交流的吧?现在这么说了,你觉得以后会被这些皇帝阴阳怪气的是谁?”

    听到这话,工作人员大手一挥:“这你就不懂了,人家皇帝都是万人之上说一不二,我们要是一直客客气气的和他们说话,他们还以为我们求着他们呢!到时候反而受气。”

    “像是小伍这种拿他们当玩笑,对他们品头论足的态度做出来,他们才能认识到我们虽然客气,但是是我们自身素质高,别给脸不要脸。”工作人员笑嘻嘻地说道:“这种话我们公务工作的时候不能说,小伍提前铺垫了,咱们的人才能坐享其成啊!”

    听到这番说法,之前没搞过外事工作的同事若有所思。

    这么想着,同事看向伍爱华的目光中都包含了钦佩。

    伍爱华……她还真没想到这一点。

    主要是伍爱华自发的行为和国家需求比较契合,所以上面一直没有纠正她的直播风格:毕竟不管多么尊重古代明君贤臣,也不可能去捧他们封建的臭脚,做得好的赞扬是对的,但是封建制度和做得不好的地方,该批判还是要批判。

    我们这个态度,可不会因为当面就批评不出来,毕竟平时大家批评和自我批评也不少做。

    嘴完汉宣帝之后,伍爱华才继续开始科普汉朝律法。

    “如果说刑事是照抄秦朝,那么民事和商事方面,汉朝也没少借鉴,但是借鉴归借鉴,还是有很大不同,”伍爱华举例:“比如说汉初的时候,就各种放权,随便当地豪族和商人发展。”

    “这时候商鞅、韩非、李斯就要跳起来说,说人人都去经商了,还有谁种地?商人对国家有何利?”

    “传统法家确实一直是这么想的。”伍爱华肯定地说:“但事实上,商人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繁荣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如果没有行商,外地的物品怎么能来到本地呢?”伍爱华解释道:“商业的本质是从交换中获取利益,例如本地柑橘丰产,当地人总不能靠天天吃柑橘过日子吧?这时候商人拿了外地的布匹、粮食来换,本地人能够吃饱穿暖,外地人能够补充维生素,这就是商品流通的价值。”

    “至于说商人们发展壮大可能会影响国家稳定,以及大家都去经商没人种地,这种事情也不用害怕。”伍爱华说着:“经商也是需要一定天赋的,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好,总有人赔的本儿掉,尝试过不合适,自然人就回家乖乖种地了。”

    “商人发展壮大这事,更是不必忧心,”伍爱华解释道:“我们看历朝历代皇帝的做法,其实就是把国家的钱暂时存在豪商和地方豪族那里,平时就让他们勤勤恳恳积攒钱财,也让他们和他们的子孙享受享受,等到国家需要钱了,不用临时想办法从黎民百姓身上压榨税收,直接找一些豪商豪族的不法之事,把人杀了或者流放了,家产充公,国库就又有钱干活了。”

    伍爱华这话一说,天幕下的商人人人自危。

    “这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伍爱华说道:“一般小商人其实不用担心,你赚的那些钱,还不够国家看在眼里,但要是全国排名都靠前的豪商,那就要跟紧国家,国家有需要,捐出大半身家也义不容辞啊!不然你不主动,国家就要主动了。”

    “在这方面,大家真的要好好学学我们的智慧女性巴清,人家多有眼色?你看她虽然损失了一些钱财,但是在始皇手底下获得了身份待遇啊!”

    BB了半天,伍爱华才回归正题:“话说回来,我们说到汉朝民商事制度,主要是物权、债法、婚姻家庭继承、税收、商法方面的规定。”

    “古代的物权,主要是土地,汉朝的土地分为国有和私有,国有土地会被皇帝赏赐给贵族和官吏,但是这些赏赐了之后,也不会变为私有的性质,所以是不能随便买卖的。”

    “汉朝物权有个和我们现代非常不一样的规定,是如果捡到东西交给官府,东西又一直没人认领,那么贵重的物品收归官府,便宜的就直接给捡到东西的人。”伍爱华说道:“而且汉朝也有无主物的先占许可,他们在自己家地里挖到古董是可以自行占有,不需要交给官府的,不像我们挖到的古董都归属国家。”

    “像是始皇陵,还有汉文帝的陵墓,不都是我们农民耕种的时候挖地深了点,然后发现的吗?”

    汉文帝:???我的墓和始皇墓一样被挖了?!

    “其实我觉得吧,这是在鼓励把没有后代的坟墓划入自己的土地,然后直接挖坟,东西归自己,地盘用来种植?毕竟挖出来后,你说你就是在地里挖到古董金银,坟墓什么的不存在,官府又怎么验证你说谎?”

    “这不是让不尊重亡者的人享受财富嘛?”

    伍爱华这么一说,古人就炸了:“无稽之谈!”

    “不敬先人!”

    “我大汉怎么可能提倡挖坟!”

    汉武帝当即下令:“马上把这条律令改了,改成地里挖出来的古董,一律全部归朝廷!”

    底下的大臣叩首:“陛下圣明!如此一来,庶民就不会想方设法排查自家地下有无古墓了!”

    刘彻闻言,内心又忽然有点后悔,自己是不是下令太快了?其实也不是不可以让庶民们和偷摸干的贵族们先挖一挖,等他们挖出来一些东西之后,再下令,是不是国库又能多一批进账?

    不不不,不能这么想,毕竟朕也是有陵墓的……

    只是……如果……朕的军马军粮、精铁铠甲、大刀长枪,不都有补充了?

    第60章

    金口玉言,作为皇帝,刘彻不能出尔反尔。

    但是刘彻从小就是个小机灵鬼,不能反口,他还能没办法。

    脑子转了个弯后,刘彻就吩咐道:“关于古董怎么判别,怎么监督黎民,如果触犯要怎么处罚,三公会同大司农、廷尉、太常商议确定。”

    刘彻这话一说,这事短时间内算是完成不了了。

    虽然汉朝没有三个和尚没水吃这句谚语,但是道理就还是那个道理。

    首先,三公扯皮谁来牵头至少都能耽误一旬时间。

    而后,负责财政税收的大司农还要和太常、廷尉来回确定不同价值物品的判定标准和判刑标准。

    哪怕刘彻天天催,能在一个月内搞定就不错了。

    待到诏令发布天下,刘彻甚至可以去收割第一波违法人员了。

    就在刘彻新下达命令的时候,伍爱华继续说了起来。

    “对于汉朝的债法来说,就和现代没有很大的区别了,主要就是买卖的契约和借贷的契约,和之前也基本相同。”

    “至于说婚姻家庭继承法,汉朝的婚姻依然是一夫一妻多妾制,要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和六礼,禁止同姓同婚,离婚条件为七出三不去,基本都是我们提及过的内容,非常平平无奇。”

    伍爱华说着,又说道:“不过说起来,我想到霍光的妻子好像也姓霍?这难道算是同姓通婚吗?有没有懂的人给我解释一下?”

    现代观众立马有人发弹幕了。

    【听说是霍光定亲的时候霍家还没有发迹,普通黎民不怎么受到礼教规制】

    【明明是因为他们不是一个宗族,所以不存在近亲结婚的情况】

    【难道不是因为霍显是一种尊称吗?古代“显”是尊称啊,用了她丈夫的形式记录,大概就是之后朝代的霍夫人的意思?】

    【历史上没有霍光夫人的姓,只说她出身卑贱,我甚至怀疑她可能都没有姓氏】

    看到弹幕的讨论,霍光无奈苦笑:为什么天幕忽然会关注自己是不是违反了同姓不婚?这些私事,难道会影响朝政吗?

    伍爱华其实是想要听听古人的解释,但是后世之人不清楚,汉朝人又沉浸于五任君王的形象和陵墓盗窃的问题,霍光的事又只有他所在朝代关系亲近的人了解,一时还真没人给伍爱华解释。

    遗憾无人解释的伍爱华也不太纠结,很快就开始继续自己的直播。

    “汉朝的继承法和之前的继承法出现了一些差别。”伍爱华解释道:“东汉末年第一次出现过继异姓男丁为嗣,这在历史记载中是前所未有的事情,以前继承只在宗族内传承,甚至某些时代只能小宗向大宗过继,不存在大宗人丁繁盛小宗后继无人时大宗向小宗过继的情况,可谓是开了先河。”

    “此外,汉朝还对继承的法律顺位进行了规定,”伍爱华多解释了一句:“我们现代是父母子女配偶为第一顺位,第一顺位没人的情况下,再是兄弟姐妹是第二顺位,同时,还有代位继承的规定,如果有直系孙辈,即使子女在自己之前过世,也是先由孙辈代位继承,没有兄弟姐妹的份,而如果自己没有孩子,但是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自己之前死了,兄弟姐妹的子女也可以代位继承兄弟姐妹原本的份额。”

    “按照汉朝的顺位,配偶和女儿、父母显然和儿子的继承顺位不同,真正做到了重男轻女,”伍爱华讽刺了一句,才继续说道:“法律规定,第一顺位继承人是儿子,先嫡子后庶子。”

    “没有儿子的情况下,第二顺位是父母,先父亲后母亲。”

    说完这点,伍爱华又忍不住嘴贱:“其实我觉得父亲在母亲之前并不合理,特别是那些白手起家的人,毕竟你母亲一定是你母亲,但是你父亲可不一定是你父亲啊!”

    “古代皇帝为什么用宫女和宦官?还不是怕女人给自己戴绿帽子?”

    “绿帽子?”还没有这个俗语的古人不解。

    “别说什么滴血认亲,我们都知道,滴血认亲是非常好造假的,而且亲父子血液不一定相融,陌生人血液反而可能相融。”

    听到伍爱华这话,古代位面不少人都惊讶不已:滴血认亲居然是做不得准的吗?

    “也别说什么长得像,”伍爱华继续说道:“孩子只像爸爸或者只像妈妈都是正常的,甚至孩子和父母一个都不像也是正常的。”

    “分别说古代是宗族聚居,”伍爱华补充道:“也许亲爹就是隔壁的堂叔,那长相也分不出来。”

    伍爱华说到这里,原本一部分还有点懵懂的古人终于明白了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你娘可能是通奸生下的孩子,你爹不是你亲爹!

    特别是允许改嫁并且亲娘改嫁了那么一二三四五次的汉朝人差点被伍爱华忽悠瘸了,想想都觉得伍爱华说的对,亲娘一定是亲娘,亲爹不一定是亲爹,财产先给父亲继承好像也不太对?

    以一己之力带歪了一片人的伍爱华终于回归了主题,继续说道:“先父还是先母的问题,我们可以后面再讨论,现在我们来说说第三顺位!”

    “继承的第三顺位,是兄弟姐妹,而且是先兄弟后姐妹,”伍爱华仔细解释道:“如果有同母和异母的情况下,先同母兄弟、后异母兄弟,先同居兄弟,后异居兄弟,这里的意思是同父异母兄弟的继承权会高于同父同母的姐妹,和大家明确一下不要误会,这是不管血缘亲近与否,兄弟都是在姐妹之前的,只有都是兄弟的情况下,才区分是否同母。”

    “其实这也不是没有隐患的,”伍爱华举例道:“如果因为异母原因兄弟们之间感情极差,甚至互为仇寇,又没有在世的父母儿子,那求神拜佛保佑自己活久点,千万不要在姐妹嫁人之前死掉,不然你的仇人拿了你的家产,还会随便发卖你同母亲姐妹或者故意把她们嫁给烂人。”

    “毕竟在有兄弟的情况下,姐妹是一分钱都分不到的。”

    虽然古人都认同兄弟应该比姐妹多继承,但是听到伍爱华这个例子,很多身体不好的男性也不禁心有戚戚。

    “第四顺位,是守寡的妻子,”伍爱华笑了:“咱就是说,嫁了人,一起生活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继承权还不如几十年不见面的兄弟姐妹……古人成婚之后,就只能拼儿子了?”

    “第五顺位,是女儿。”伍爱华强调:“是的没有错!姐妹的继承权还在女儿之前!”

    “第六顺位,孙子,第七顺位,曾孙、玄孙、重孙,第八顺位,祖父母。”

    “第九顺位,侄子,注意是侄子不是侄女,更不是外甥和外甥女。”

    说完这些所有顺位,伍爱华说道:“很多人都觉得,如果这些顺位都没有继承人,是不是和我们没有第一第二顺位法定继承人一样,财产直接收归国家了?”

    【难道不是吗?那这些钱要去哪里?】有人问。

    【我猜测是汉朝也有遗嘱继承和遗赠!】有人说。

    伍爱华看到弹幕这一条,点头道:“确实,汉朝也有遗嘱继承,但是汉朝的法定继承还有第十顺位。”

    “第十顺位,是如果前九都没有,那么家里奴婢中伺候主家时间最长的那个人可以直接被提为庶人,继承主家的财产。”

    【啊?】

    【啊这……】

    弹幕已经体现了观众的茫然。

    【这意思是说,如果老板挂了,工龄最长的职工可以继承他的money?】

    随即又有观众狂喜:【这不是打工人应得的吗?建议国家好好学习一下古代优秀立法!】

    【毕竟是靠剥削我们赚来的钱财,既然老板都后继无人了,把劳动剩余还给我们这些牛马不也是应该的?】

    【办法虽好,但是也要适应实际,我觉得汉朝那律法不能直接适用,建议按照工龄按份额分老板的财产!】

    【前面那个大喘气,我差点没收回自己五十米的大刀,是的!建议按照工龄份额平分!】

    看到弹幕中这些反应,伍爱华忍不住嘴角抽搐:不是,你们想的实在是太美了点吧?

    这才几点啊?就醉成这样了?

    伍爱华无奈继续说道:“遗嘱继承,则要求要当地‘三老’参与见证,遗嘱才算是有效,而且汉朝遗嘱的效力高于法定继承效力,但是又不能违反法定继承的顺位原则,有子女的情况下,不能越过子女给什么侄子奴婢,不像现代,就是不给孩子给只猫都可以。”

    “给猫?”古人有点震撼。

    也有古人若有所思:与其便宜了随便哪个八千里外的亲戚,不如把家产都留给我的良驹?把它们托付给靠谱的友人照顾……

    就在古人觉得长了见识的时候,伍爱华也结束了婚姻家庭继承法律的讲述,开始说起了税法:“汉朝商事法律和税法是脱不开关系的。”

    “那时候的赋税主要是土地、人口、商业、财产方面的税收,”伍爱华列举道:“按照田亩收土地税、按照人口收的算赋、口钱和更赋则分别是成年男女的人头税、未成年男女的人头税以及成年男子的傜役代役税。”

    “每年每人三百钱,就可以不去边疆戍守留在老家一家团圆啦!咱就是说三百钱,你买不了吃亏,也买不了上当,家里有点家底的都趋之若鹜呢!”

    “对了,特别强调,汉朝初期,晚婚女子和商人、奴婢一样,加倍征收人头税~”

    “惠帝时期可是颁布了规定,女子十五岁以上到三十岁期间,如果不嫁人,要伍算,就是翻倍五倍!”伍爱华强调:“至于说为什么是三十岁,就是人有经济实力还撑了这么多年,肯定是不想嫁人的,古代三十多岁也不容易生娃了,于是朝廷放弃你了!”

    【古人都知道超过三十就不催婚了,也不知道现代什么时候能普及】忽然有条弹幕从伍爱华面前飘过。

    读博第三年已经二十八快二十九岁的伍爱华:……爱别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