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小说网 > 穿越小说 > 北朝帝业 > 1195.第1193章 沁水分治
    第1193章 沁水分治

    李泰自然不觉得他所提出的是什么无理要求,反而觉得是理所当然。

    要知道在此之前,河洛硕果仅存的北齐据点金墉城还算是北齐方面的一个筹码,北齐可以用此来交换西魏做出怎样的许诺与让步。

    可是现在,原本作为北齐筹码的金墉城已经主动投降到了西魏,那这筹码的价值自然就不复存在了。如果北齐方面还想要求西魏做同样的让步,那就当然是得增加其他的筹码了!

    就这么算已经算是很良心、很有诚意了,李泰甚至都没有跟他们掰饬金墉城的归降给西魏在战场上所带来的局面增益。如果这一点也算进去,那北齐还得加钱!

    同一件事情,不同立场的人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断与感受。只看在场一众齐使们眉眼之间全都流露出来的那种抗拒的意味,便可见在他们心目中显然并不觉得这件事有多么的理所当然。

    不过唐王之前一番态度严厉的训斥,也极大的挤压了他们据此加以争辩的空间,一旦做出推诿反驳,必然又会被责以没有诚意、不肯为最终的和谈成功做出努力等等。

    在经过一番思忖之后,陆杳便站起身来说道:“唐王体恤降人,不忍见其亲属分别两地,确是仁义为怀。然此群徒于我国而言乃是叛人,擒之杀之犹且难泄城地告失之恨,遑论礼送其亲友出境、更加纵容罪员。

    唐王所谓仁念,于我国而言,乃是军法律令、治国之本,法之不存,国将不存,请恕实难应许此请。吾国今虽势弱于人、急于求和,但原因也正是唐王之所秉持、不愿多伤无辜士民,但若谋和须得抛弃立国之本,则如此卑微之和,不谋也罢!吾国上下,从来也不失不惜一战、与敌偕亡之壮烈情怀1

    这一番话说的可谓是掷地有声,就连一众使者们听完后脸色也都各有变化,有人面露忧惧之色,有人则暗暗颔首以示赞同。

    李泰听完这一番话,也没有急于表态回应,因知后边必有下文,只是耐心等待着。

    果然陆杳在经过一番慷慨陈辞之后,接下来便又说道:“或谓人地无主、不合则去,唐王急于安抚此诸轻于去就之徒,不惜危言相勒,则某等使徒为求家国两全,不得不应。

    但也请唐王明白,我主心怀中兴之志,多有慷慨情怀,未必肯轻屈威慑,天子一怒则血流漂杵,此群徒亲属未必还能保全。并非我主残暴成性,而是此事实在常情难忍!以此敬告唐公,希望唐公能够雅察。”

    “陆舍人言辞藏锋,怪不得能为齐主所使、入此言事。只凭今日一番辞令应答,异日邺城相见,你可直来见我,不必转诉他人1

    听完陆杳这一番应答之后,李泰脸上便流露出几分欣赏的笑容,这番话说的倒是软硬兼得、恰到好处,也让李泰对其不免另眼相待。

    他稍作停顿之后,便又继续说道:“既然双方是要谋和,我自然不会让你等为难。如若齐国肯将金墉城戍人家属礼送南来,则河北方面,我也可作出一定的让步。”

    听到李泰表示愿意在河北方面有所让步,陆杳等人心内俱是一喜,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疾声问道:“唐王愿将师旅撤离河北,双方以轵关、河阳为界?”

    “我肯作出让步,你等竟要以此相胁?”

    李泰听到这话后又是一笑,旋即便抬手摆了一摆,着员取来河阳一线的简略地图,沿着黄河以北区域稍作勾划,口中同时说道:“今双方约定停战于马场一线,彼此暂不相扰。如若你国肯答应前事,则我师旅可再西撤数百里,太行以南彼此以沁水为界,并我师旅不再轻易涉水相扰。”

    沁水发源于太岳山麓,然后纵穿山西一众山岭向南而来,切穿太行山后流入河内平原,自河内平原的西北流淌至东南,最终在荥阳北面汇入黄河之中,沁水以西与黄河之间所形成的夹角基本上就相当于河内郡的范围,野王、温县、轵县等地皆处此间。

    魏军自建州南来,冲出太行山而杀入河内地区,主要活动的区域也都在沁水以西。至于说之前所划定的停战线位于马场,则是因为魏军斥候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河北当地一些豪强趁势而起、打着响应魏军的口号而割据地方,实际上魏军成建制的军队还很难深入马场进退活动。      现在李泰直接开口给双方在河北划定了一个临时的疆域线,已经吞下并且有把握在后续控制起来的地带,他自然不可能再吐出来,但也并没有狮子大开口的勒索更多。

    能够占领河内郡大部分的区域,等于是一只手已经插进了河北境内,接下来等到时机合适,再挤进身体的其他地方也就比较容易了。

    北齐的都畿邺城位于魏郡,与河内郡之间还隔着一个汲郡,而马场便位于河内郡与汲郡境内。如果说把疆域划定在马场,就等于是在北齐脖子套上一根钢索,那么把双方疆域划定在河内沁水,就类似于一柄钢刀抵在心口。

    虽然两种情况同样比较危险致命,但一旦遭受绞杀那就是毫无悬念的死亡,挣扎的空间和余地都非常校而一旦钢刀刺杀,起码还有坚硬的胸骨和厚实的肌肉可以稍作防护,能给人争取一点反应防备的时间。

    从沁水到邺城,彼此间虽然并没有险要的天堑要塞可供防守,但总还有着几百里的纵深,而且北齐的骑兵力量向来很成熟也很强大,无论是对敌情的洞察还是沿途狙杀、以及据城而守,只要保持警惕,都能拥有足够的反应时间。

    齐使众人在听到李泰所提出的方案后,各自也都紧皱起了眉头。从他们的角度而言,当然是希望西魏的势力能够撤离出河北,双方以黄河与太行山为界,放弃河洛已经是他们之前内心所划定的一个底线了。

    可是现在还没等到他们自己划出底线,这底线已经先一步投敌了,已经让他们的处境变得被动至极,想要达成和谈共识的话,也就难以保持什么强硬的姿态。

    之前陆杳用唐王自己所提出的要求逼其作出一定程度的让步,已经是他们在外交层面能够做到的最大成果了,想要再让对方做出更多的让步,显然已经不是单纯的谈判能够做到的了。除非国中能够在同一时间,配合和谈的进程而做出什么强硬的军事行动,以加强他们话语的力量。

    双方前后接触多次,和谈也进行了不短的时间。这一次趁着河洛被彻底拿下的势头,李泰已经不打算再与对方继续虚与委蛇下去,所以这一次所提出的方案,已经是西魏方面就今次战事结果给予北齐的一个最后通告,如果北齐方面不同意,那就只能继续打下去,用战争来实现这一结果了。

    当然,从西魏的角度而言,现在的局面基本上也已经算是达成了,而北齐方面如果要拒绝,那就得做好动员全国、发动反攻的准备了。

    众齐使们在经过李泰一系列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手段之后,其实到现在对于实际的局势也已经丧失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判断,包括陆杳这种还有所坚守的人在内,其实也都是在遵循着本能来坚持一些非根本利益的事情,但是在整体上并不能改变他们处于被动的局面。

    所以在接下来,双方便正式就此方案达成共识、并且形成条文清晰的誓文,双方各自抄录之后便快马送回国中,交由各自皇帝批准之后再遣代表前来真正的歃血为盟。

    当然,李泰是不需要那么麻烦,不用把这誓文再送回国中,成文之后他当即便加以批准了,并且安排自己的二弟李超代表霸府过河北去、在沁水河畔与齐人进行盟誓。

    北齐方面誓约条文达成之后,这些使者们的使命也算完成,阳休之等几名使员仍然留此准备参加最后的会盟仪式,其他人员则都在高睿的率领下返回北齐。

    尽管齐使一行在公务上所达成的结果比较让人失望,过程中也多有波折挫败,但是在私谊上却是比较让人愉快。

    当齐使一行出城离开的时候,送行者足足有百数人,在城外摆设宴席,连饮数日,然后才洒泪作别,场面可谓是让人感动。

    尤其当一些齐使想到如今家国运程艰险难测,自己一行归后也难说是功是过的时候,心情也都充满忐忑,便都折柳高歌、似作诀别,越发的让人唏嘘。